Skip to main content
Article detail banner

流水线上的发动机

八月 6, 2025 | by GE Aerospace Staff

你能想象吗,重达3吨多的飞机发动机,在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上一个接一个地流动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走进位于上海浦东临港的GE航空航天发动机快修厂,就能看到这样的神奇而繁忙的景象。不停流转的发动机,从进场、维修到出场,一台接一台完成修理,回到客户手中。

传统意义理解上的发动机维修,都是老老实实待在工位上,就像汽车送进4S店被保养一样。为什么要让发动机这么个庞然大物流动起来?这其实是GE航空航天工程师们为提高发动机维修效率、利用精益管理所进行的一次革新

 

旧的病人出不去,新的病人进不来

位于上海的GE航空航天发动机快修厂于2023年7月落成,是GE航空航天全球7家快修厂里最年轻的一家,也是中国民航业第一家发动机快修厂。它为中国及亚洲地区客户提供LEAP、CFM56等型号的发动机快修服务,可执行包括风扇、压气机、燃烧室、高压涡轮、低压涡轮等单元体的更换和维修。

 

Workshop shot
GE航空航天发动机现场支援服务快修厂内

 

按照传统维修方式,每台发动机进厂后,会被安放在一个固定工位上进行维修。维修过程大致分“三步骤”:拆解,更换和维修单元体,组装。但航空业供应链短缺问题无疑打乱了快修厂原本应有的维修节奏,将发动机的维修周转周期(TAT)平均延长了47%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更换和维修单元体”这一环节。该环节涉及的不少核心部件需要送到海外进行维修,修好之后运回上海厂里,再进行更换和装配。一旦海外维修时间拉长,在这个工位上的发动机就只能留在固定工位上,一直等待替换件。维修工具一直被占用,工程师一直待命,新的发动机也没法进来。

“这就好比将一台‘生病’的发动机送进医院,安放在一张病床上。由对应的医生,采用工具和相应药物进行治疗。”GE航空航天发动机快修厂负责人王滔比喻道,“但由于药品一直不来,此时的发动机就像缺药的病人,只能待在病床上一直等药。医生以及相应的治疗工具也只能一直守在病床边。加之床位也有限,最终结果就是,旧的病人出不去,新的病人也进不来。”

“今年一季度,我们积压了大量等待零部件的在修LEAP发动机,还有一些发动机停放在待修区等待维修工位。最终,我们没能达到预期目标。”面对堆积的待修发动机订单和焦急的航空公司客户,团队陷入了深思。

 

让发动机“动起来”

“为什么不能把制造厂流水线模式应用到维修厂呢?”在总部领导层的支持下,GE航空航天上海发动机快修厂大胆创新,开始尝试将传统的固定生产位模式改造为流水线模式

改造之后,发动机不再待在一个固定工位上等待全套手术,而是在“流水线”上流转起来:完成“拆解”的发动机,就移动到下一个位置,进行“更换和维修单元体”;更换和维修单元体结束后,就再移动到下一个位置,进行“装配”

而针对阻碍前后环节流动的“更换和维修单元体”环节,团队也想出了“蓄水池”的做法,即通过优化厂房空间和增加发动机存储工装,来存储不断拆解下来的发动机

 

Heijunka stations
由中国团队设计、生产制造的发动机存储工装

 

“我们一共增加了10台发动机存储工装。”这意味着,即使海外核心部件没有到,团队仍然可以一直拆解发动机至10台的体量,然后存放在存储区域。一旦海外核心部件到位,发动机就能进行单元体的更换了。

“这就相当于,我们可以一次性最多收容10位‘等药’的病人。一旦一批药到位,‘等药’的病人们就能在服药之后,批量转移到下一个环节,等待出院。而腾挪出的床位又能收纳进新的一批病人。我们计算过,按照目前市场体量,10台存储工装正好可以满足目前市场上送修的节奏。”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发动机存储工装是由中国本土团队设计、中国本土供应商生产制造的。这些中国本土制造的工装不仅功能和质量与进口工装保持在同一水准,且交付周期较进口工装缩短75%成本节省近67%,又进一步促进了发动机维修工期的缩短和成本降低。

伴随生产流程的调整,人员队伍被更精细化分工,原先每一位工程师需要了解快修的全流程,现在则是从“全才”转为“专才”,专业性更强,手艺也更精准熟练。腾出手来的团队成员,则可以被分配到客户现场,为航司客户提供更好的现场支援。

 

深耕中国,脚步不停

流水线改造的效果很快便显现出来。目前,GE航空航天发动机快修厂里的发动机维修周期改善近40%。2026年,厂里希望进一步优化周转周期。

上海发动机快修厂的改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只是GE航空航天在华开放式维修网络的一个缩影。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OEM之一,除这家快修厂外,GE航空航天目前在大中华区还拥有8家合作/授权的发动机大修(MRO)厂,以及2个发动机零部件周转库(Storefront),覆盖所有在中国使用的GE/CFM发动机型号。

“今年是GE航空航天入华45周年,也是CFM国际*入华的第40个年头。从1980年向中国航发黎明采购零备件开启合作篇章,截至目前,GE航空航天及其合资企业CFM国际在大中华区共服务60多家航司客户,在役发动机超7,800台,以完善的民用发动机及服务产品组合满足客户需求。”GE航空航天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向伟明表示。

“45年风雨同舟,GE航空航天持续布局和投资本土,以卓越可靠的产品与服务、持续不懈的本土人才培养,为中国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为行业安全保驾护航。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创新为基石,携手合作伙伴,支持中国航空业高质量、数智化和可持续发展。”向伟明表示。

从流水线上的发动机,到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再到翱翔蓝天的每一架飞机——GE航空航天45年来以技术和服务守护着每一段航程安全。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匠心打造未来航空,全力支持中国民航的航班在广阔的蓝天翱翔。


 

 

*CFM国际是GE航空航天与赛峰飞机发动机公司50/50平股合资公司

See other posts

GE航空航天(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GE)是航空航天动力、服务和集成系统的全球领导者。目前,在全球拥有约44,000台在役民用飞机发动机。凭借百年创新历史和深厚行业积淀,GE航空航天致力打造未来航空、助力蓝天梦想、守护航程安全。